柴山映像第二次心得
日期:103 / 1 / 4
講師:林齊一、許文介
文:A-Ha Lee
一月四日那天,是抱著期待的心情踏入內惟國小生態中心,真的是很舒適的生態中心,牆邊有介紹版、屋子內也有展示板,告訴進來的遊客「你該怎麼認識柴山」。心裡頭直想著,「真有福,內惟國小的學生」,離大自然這麼的近!真心希望這個生態中心是真的能被有需求的人多所利用,而不是僅只有華麗的外表。
紙本資料的眼神搜索
一接觸柴山,就要從望「名」生「意」(meaning)來了解它。我雖稱呼它為柴山,但現在被官方使用的名稱是「壽山」,名稱演替的更迭有政治介入-粗俗一點,政治馬屁精文化-的痕跡,如下:[1]
µ 打狗山:因高雄古地名為「打狗」(明朝時期,海盜猖獗,柴山平埔族原住民在住家附近種植刺竹防禦盜匪入侵,因平埔族竹林的語音為「Takau」,和閩南語「打狗」讀音相似,所以高雄就被稱為打狗),山名就被稱為打狗山。
µ 高雄山:日治時期,日本官方把打狗改為高雄,將打狗山更名為高雄山。
µ 壽山:日本裕仁皇太子(昭和天皇)赴台遊覽,因時逢其壽誕,台灣總督府於山下建壽山館,高雄山也更名為壽山。
µ 萬壽山:台灣光復後,為替總統蔣中正祝壽,將壽山改稱萬壽山,愛河改稱仁愛河,直到1991年,高雄市議會才將兩者的名稱恢復為舊稱。
µ 柴山:是有別於官方名稱的別稱,因附近居民時常上柴山砍生活所需的柴回家燒炊;又早期荷蘭人會從打狗運柴到熱蘭遮城,因此被稱為柴山。
個人私心希望,壽山能更名為柴山,讓柴山的名稱更取之於平民的生活,而非獨活在日本殖民的歷史軌跡當中。
接著show一張柴山的全園地圖(如下)。初來乍到一個新的地方,我會習慣想來個概觀的全貌,就目前踏查的兩次來說,地名是硬背住了,但地名(name)跟地點(location)的連結還是虛線,實線則是下載中,下次印一張地圖帶去,邊走邊認。
到了柴山生態教育中心,拿起了「地質與地景」的介紹,初步了解柴山的地質生成,就像三層肉,一層、兩層、三層,漸次烹煎堆疊,每層肉的製造年代都不一樣,肉的組成成分也不一樣,[2]按生成年代分為古亭坑層(早期形成,由細泥與部分砂在深海沉積,之後造山運動抬升隆起)、高雄石灰岩(中期形成,在古亭坑層的上方,由珊瑚、藻類與甲殼類生物遺骸膠結形成的石灰岩)、壽山石灰岩(晚期形成,為高雄石灰岩受到板塊運動隆起後,風化崩積重新膠結而形成,又稱高位珊瑚礁),故可以得知,柴山的地質是由內營力(造山運動)和外營力(風化、侵蝕、搬運、溶蝕、重力、人為開發)而形成;至於地景則包括自然地景:洞穴(Cave)、溝谷(Gully)、崖坡與海岸和史前遺址,如小溪貝塚。之後可就史前遺址與柴山各個自然地景的形貌做情感記憶點的連結探究。
風範、羌仔與猴山仔
早上是兩堂室內課程接著是下午的室外踏查,喜歡這樣的方式,不同於直接野地的實戰,講師先用靜態講解的方式介紹生態知識,就好比緩緩的在實戰之前拉開序幕,這樣的「慢慢來」,給予了我們緩衝學習的空間-有益學習的記憶與舒展。是什麼能讓人執著於自己喜愛的研究,而不計投入的時間與金錢?是什麼能讓不擅使用科技產品的人開始為了自己的研究而研究?我想林齊一老師與許文介老師就是這樣的人吧-用雙腳踏穩土地,用生命替環境寫詩。
看著林老師一步一步的在柴山紀錄下山羌出沒的地點,拿著相機尋找山羌那若隱若現的身型,在前無古人的未知道路上,披荊斬棘的走在孤獨的研究道路上,這樣的熱忱與態度,儘管報告時似乎略顯生硬,但也瑕不掩瑜了。
[3]山羌Muntiacus reevesi (又名Formosan
Barking Deer),因叫聲像「沃—沃」的狗吠叫聲,因此也叫「吠鹿」。就身形來說,牠是台灣鹿科三劍客-水鹿、梅花鹿、山羌-體型最嬌小的一種,身長不到40-70公分,可活到約10歲左右。牠性喜孤僻,故多數獨居,領域幾乎不會重疊,但一隻雄性領域中可能會有三、四隻一起的雌性。母山羌懷孕期不受哺乳的影響,可說是偉大的母親。山羌吃什麼?他們以細葉幼芽及嫩草為主食。而在柴山,從「細葉脈門冬」是否被啃食,就有較高機率發現牠們的蹤跡。公、母山羌的臉蛋也長得不很一樣,母的頭頂像黑色盾牌,公的從角柄到鼻子會有像Y字型的黑色線條,且有長角。
苦班長傳達給大家柴山人猴的新關係,其實,之前我跟柴山是一丁點都不熟悉,大概就跟多數老百姓一樣,上山賞猴,邊賞邊畏懼,也不曾深思猴子之於人,人之於猴子的關係。唯有在去年11月聽傅志男老師講起玉山上頭的猴子其實一點都不兇悍,可知柴山猴子不是本來就兇悍如此,柴山猴子之所以如此,都是人類造成的-害牠就是餵食牠,因為人類的無知,永久改變了一種物種的覓食習慣,人類其實是很自我中心的一種動物,對猴子存有一些迷思:猴子太多、猴子好兇、會搶食物、猴子隨地便溺、猴子要結紮,真是奇怪,人類眼睛永遠向外看,就是不懂得看到自己,不懂得將心比心。
我們要對猴子有基本的認識。
獼猴不嫌多,柴山佔地千二頃,只有八百隻左右,
雖是母系的社會,仍需猴王掌權威。
公猴母猴有差別-額頭、髀胝與發情,
公猴額頭美人尖,母猴額頭是條線,
公猴髀胝黏相偎,母猴髀胝分開有條線,
發情樣貌不一樣,
公猴眼睛兩側像塗紅眼線,母猴屁股紅到像起癬。
猴群「食」在有倫理,猴王吃完大老婆吃大老婆吃完二老婆吃…
但會發現一現象,儘管母猴寵溺子,就是不餵小猴吃,
莫非小猴夭八肚?只能眼睛睜金金,學習模仿大猴吃。
群居生活不孤單,覓食打盹與交配,相親相愛互梳毛,
一群猴仔二~五十,一隻猴王忙不來,兩三隻公猴道相忙
王不見王若相遇,副者露(上)齒以示弱,猴王雄糾糾舉尾,順便跨騎展雄威。
柴山猴子何其辜,明明人類先招惹,偏偏是賊喊捉賊,
人猴共處是趨勢,取得平衡好相處。
繼林老師和苦班長分享完之後,輪到了-在眾位夥伴的第一輪束脩上只得遠觀,不得近臨的-藍董。他建議大夥兒找到自己獨特的講解方式,從做中學,累積自己的實力,並且講解之前想一想,「觀眾的需求是什麼?想聽到什麼?」要講柴山,就得先了解柴山,親力親為的踏查是必須,事後更要努力找資料填補知識上的缺口。從這群才士會老師們的身上,我看到了許許多多的無私奉獻,源自於愛台灣鄉土的心情,愛之深,表現出來那「愛」的力道竟也如此的堅韌與敦厚,可敬!可佩!知福!惜福!
植物的異想
到了下午的柴山踏查,一踏上了龍皇亭旁的一排排迎賓樹,身體馬上知道了,風徐徐的吹,溫度透沁涼直抵心坎,這就是大自然呀,用那風、那綠,她在殷殷招喚。而迎賓樹-又名[4]恆春厚殼樹(台灣特有植物之一樹幹上有皮孔,耐風)與篩蛾則在這樣的大自然中展開了生命攻防戰,篩蛾在春天幼蟲孵化會成為食客,啃食嫩葉,而恆春厚殼樹為了避免葉子被啃光,演化出另一種自救機制-葉子會釋放「單寧」,之後蟲蟲都不敢吃啦。
植物世界其實充滿著許多幻想的基因,不是麥當勞,就是電吉他。
麥當勞的廣告打手-烏柑仔是芸香科的植物,枝幹很恐怖長了刺,葉子則是很時尚,原來它是麥當勞的最佳代言人
(葉子頂端邊緣呈現M的形狀),其葉子也是蝴蝶幼蟲愛吃的食草;
異葉馬兜鈴(台灣特有種),葉子形狀酷似電吉他,亦是蝴蝶幼蟲愛吃的食草之一,遙想蜜蜂、蒼蠅與蝴蝶,是否曾用腳撩撥綠弦,伴風唱和?但最特別的還是[5]它開的U型花,狀似喇叭,管口開闊、中央狹窄、底部膨大,當花朵綻放時,花會散發一股濃烈氣味,蚊蠅類的小蟲被熏昏了頭,被誘騙到了花管底部,進得去卻出不來,原來被花內壁的倒生刺毛阻礙了出去的道路,百般掙扎,一兩天後終於阻礙的刺毛乾枯了,於是沾得滿身花粉的昆蟲逃了出來,繼續飛往下個地方討生活。這樣的方式,倒很像漁人用蝦簍抓蝦的原理,想來植物也還真聰明。上網查的這些資料,令我滿心期待春季花開的到來-聞那味、看那花,是不是真的很厲害。
探險那,美麗的錯誤
柴山地形真是千變萬化,一下攀上、又要攀下,到了龍谷與迷你小錐麓時,宛如置身叢林冒險當中。頭往下俯瞰,那高度或許摔不死人,但也讓人夠疼上好幾天了吧,當場令我吞了滿嘴的口水壓壓驚神,腎上腺素與心中的疙瘩感猛從體內深處竄出,一種生命遇到危機的悚然感(天!邊打著記錄,身體的記憶似乎被喚起,手心竟有些回到過去,微微發涼…),在攀爬時,幸好得「三點不動,一點動」的口訣真傳,讓身體在微微顫抖發毛的狀態下,驚險過關,呼,太刺激了這。
接著來到了泰國谷,如夢似幻像簾珠般的垂簾植物就在眼前擺盪,一整片的,要用手輕輕撩撥開來才能見著前頭的路。很美,真的很美,一眼瞬間很容易錯認為榕樹的氣根,但它的真面目其實叫做錦屏藤。但這樣美麗的場景,背後卻上演著可怕的生態故事-外來種的逆襲。錦屏藤,台灣人很喜愛拿來當屋內的造景植物,但不小心讓它漫到了野外,搖身一變成了強勢外來種,在野外造成了美麗的錯誤,遇不到天敵,台灣的環境又這麼的適合成長,於是它開始吞噬這座森林的植物,大肆生長,蔓延山頭,為自己爭取到了大量的陽光,但卻使得其下的植物無法光合作用而死亡。我們從入泰國谷,初見到那染著淡紫色色澤的美麗錦屏藤氣根,到戳破那虛幻的美麗,短短數分鐘就讓我們了解外來種蔓生的可怕,在遊客心中的一簾幽夢,最後反倒成了柴山的一簾噩夢了
見樹不見林
這次上山,手上抱著A4夾面的紀錄本,就想要記下老師所講的一字一句,但所謂一心不能二用,手忙碌的同時,耳朵就像沒打通,等到一回神,發現老師已經講到天邊去了,這是很好的教訓,所以下一次要多一點聆聽、少一點筆記,知識是死硬的,要讓其活化關鍵在於當場的由衷觀察,與用心咀嚼後的感動,這種感受帶得走,身在林中就讓身上的七孔打開,讓森林教你懂她,而不是一直埋首於筆記的書寫,反倒錯失了眼前那美妙的風景。
柴山的故事,並不只是獨立於書中扉頁的任何一角,每一則故事都該環環相連,踏上柴山,不光只會認識「樹的名稱」而已,而該了解樹為何在此?週遭環境對她會造成什麼影響?而人又會對環境有何影響?身在其中,你的情緒又是如何?一座山,盪漾出一則又一則與在地連結的故事,就這樣子,牽扯出了萬里頭緒,讓人回味無窮,魂牽夢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