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山映像加課二心得-柴山西北境,遺世桃花源
日期:103.1.12
總人數:13人
文:A-Ha Lee
山林的瑰麗,走!一探究竟
該從哪裡說起?此次踏查柴山,在尚未進到柴山西北境時,阿慶就對著大夥兒說,「這次真的是來爬山的,不會一直停下來講東講西的。」帶著這樣的覺悟,我選擇刻意靜默,因為我隱約知道,嘴巴不停下來,心就無法真正的感受。回想這次旅程出發之前,閱覽了阿慶在97年獨自與斷崖山海談戀的文章,心底就十足雀躍,路徑綠蔭、海風吹拂、攀上躍下、斷崖崩壁、藤蔓高懸、礁岩發達、祕境深幽、軍事工事雄偉、岩洞密布、居高臨下、美景天成,如此美麗的字句,道盡了柴山西北境地貌的多樣與特殊,因著這樣的獨特,讓人打從心底興起想一探究竟的渴望。
猴山仔的人模人樣,難怪有共鳴
當天行程往龍皇亭方向木棧道前行,腳步隨著木棧道起落,行進中忙著顧及自個兒的腳步,呼吸貼近自己的心跳脈動,聽在耳裡亦格外清晰。起落了一會兒,覺得正喘之際,忽而從木棧道拐往泥地又上彎,回頭一望,咦,原來我們脫離了「正軌」,心情一陣欣喜,這脫離正軌的舉動絕對是通往祕境的必要之舉。
在抵達克難洞之前,阿慶說了猴山仔的故事-有山友伴隨著吼聲呼叫獼猴前來進食的故事,阿慶轉述所見,只見一群一群猴山仔群落如波浪般湧來,當先頭部猴正在進食之際,眼見另一群猴山仔前來,此時,群猴宛若被從腦袋深處下了指令,全體一致的把身體轉向後來的猴群,目光炯炯有神的瞪視著彼此,但先頭部猴覺得食得差不多了,即對著前來的猴群張牙舞爪幾下後即轉身離開,但後頭尚未吃到食物的猴子可就不甘願了,激烈揮舞的猴拳大大的透露出他們抗議的心聲,但隨後也就心不甘情不願的調頭走了,此時又換另一群猴群進食,如上的步驟隨著猴波浪的推進而再次上演。井然有序的進食情況與全體猴群一致的張牙舞爪的景象,令聽者不僅微微莞爾,不只因為是猴子的可愛,而是從猴子的行為中,宛如看到了人類自己。
克難洞的探尋
我們踏著崎嶇的礁岩路,一夥人來到了一片略顯空闊的林地,眼見左手邊有一個開口不算大的下塌山洞-克難洞,阿慶要年輕人攀爬下去瞧瞧,我走近洞口輕探,只見洞口不大,垂吊著一副間距頗大的木梯,木梯的尾巴在洞內搖擺著,還行,沒危險性,我在心底暗暗的打量著。在夥伴的帶領之下,當腳踏到了洞底,放眼一望,唯右後方有些層疊的岩石背後,似乎還別有洞天之外,整個洞的空間立即被視線填滿,輕抬手電筒往洞頂一照,鐘乳石在洞頂晶瑩剔透的閃著,雖為數不多,但鐘乳石洞本就生成緩慢,所以這方小天地在柴山的地景中也顯得彌足珍貴。而洞底也看到了許多生物的蹤跡,有蜘蛛和幾隻灶馬,匆匆與牠們打個招呼後,就沿著木梯攀爬而上,離開了克難洞。
柴山花草樹的故事,孕育出了山中電影
上到了林地,阿慶倚靠著山枇杷樹旁,請莊教官幫大家回味[1]山棕與山枇杷的傳說故事-賽夏族與矮黑人的仇恨糾葛,或許只是一則短短的口述傳說,但卻生動的串起了兩棵植物、兩個民族的影像故事,傳說中的悲憤激昂,在山棕葉一線希望的隨風搖曳之下,仇恨已逝,展現出彼此互相的包容與諒解,一切都轉趨為平靜祥和,當爬山途中,不經意的抬眼又與柴山山棕對望時,這樣的故事、故事下所傳達出和解共生的精神,再再的在心底流轉,而這不失為爬柴山的山中電影,活靈活現的,煞是精采。
海的思考
跟著夥伴的腳程,在幾個轉折之後,海浪聲愈發清晰可聽,似乎就在不遠處,而那瀰漫在空氣中的鹹濕分子,隨著風的方向,順勢的撲打到了我們的臉上,我感受到了。此時,眼前矗立著一顆頗大的珊瑚礁岩石,阿慶帶頭往上一攀,哇~站在岩盤上,我宛若居高臨下,上頭頂著天,下頭是一片蔚藍的台灣海峽,而海潮聲正是從下頭往上傳來,我的視角宛若看的是一幅畫,枝幹是畫的框架,而畫中的白色海浪乘著風,拍打著彼岸,雖然視野不算清晰,藍澄澄的海天一色,灰成一片,但眼尖的我仍然注意到了,下頭的一整片海灘沒有消波塊!問了左右夥伴,得知下面的海灘是左營海軍的訓練地,可謂諷刺,[2]因台灣四面環海,但受傳統習俗及海防的思維影響,台灣人與海的距離其實很遠,「地大物博」的大陸思維或多或少的還殘存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尤其視我們政府的作為,把「海洋文化」的素養與視野棄如敝屣,而仍停留在「海鮮文化」的低層次階段,以開發之名,引進大小不同的開發案與高汙染、高耗能的工業佔據了台灣全島的海岸線。我們正以經濟之矛,對著我們的海洋蠶食鯨吞;我們正以水泥城堡(消波塊)來建造保護海岸的虛有神話,我們聽不到海洋的的悲鳴,我們也努力的推卻海洋的親近,我想,這不單只是海洋的悲歌,這也是我們身為海島子民的悲歌。文學作家[3]廖鴻基曾說:「我們是否還耽溺於富足而保守的黃土文明,卻不見不足而進取的藍色文化?海島是否擁有海洋視野,決定了海島的格局。」
開山闢地不用刀,我們用的是身體
此次西北境踏查依自身的感受可以分成三個心境的層次,木棧道到克難洞之間的「康莊大道」、克難洞到海洋美景之間的「曲折彎路」、到海洋美景之後的「非人之路」,隨著愈少人跡的開發,林相是愈顯原始與雜亂,礙於自身樹種所識不多,就我所見,盤根錯節的次生林榕樹最是雄偉,挾帶著陽性物種生長快速的特性,雄霸此區,只見榕樹能從崖頂頂天立地的向上生長,而其數條氣根又可往下鑽破堅硬的岩盤,順著岩石的肌理往下侵蝕與牢牢的紮根,而往下垂降的氣根粗如大腿,落在眼前的每條榕樹氣根都顯得神采奕奕,經過她們身邊時,除了得時時抬腳或者低頭去找著自己下一個的落腳處,我也為這些盎然的生機感到莫名的欣喜,這些榕樹的氣宇軒昂,表示著這一區的森林正在健康的茁壯著。
我們的腳步離開了海洋美景往更深處探去,而森林的一切就是這麼的深不可測,教主與阿慶在途中摸失了路,而這實屬美麗的錯誤,我們一群人,似乎從被領著路,變成了一起在和森林迷藏,我們就像和森林融為一體,我們蛻變為林中生物,用我們的雙手挲摩著草、用我們的雙腳踏穩腳下方寸、用我們的身體去開山闢地,但在和森林打交道的同時,也要格外的小心,那些精銳盡出的森林衛兵-烏柑仔、腺果藤和咬人狗,誓言保護森林。
從藤蔓一窺柴山的「野脾氣」
而西北境的柴山也開始嶄露出她原始的野性脾氣,好似在木棧道覆蓋之下的她,那小媳婦兒的溫順性子是夢是幻。隨著腳步的深入,柴山開始了她的狂野、她的豪邁,地形開始益發崎嶇難行,而這兒的藤蔓或許是少了人為的干擾,柴山應允了她們猖獗的蔓生、攀爬、橫陳於山林土地之間,而身在其中的我們,突然感到自己在山林包庇下的渺小,眼前望出去的山林景色,則被橫陳的藤蔓切割得七葷八素的,只能勉強望見一吋,但卻難以望穿一尺。時而眼前又會突然矗立一條又一條比大腿還粗的扛香藤蔓橫亙在身前,縱橫相切的林相,需得側斜著身軀,以微蹲的姿勢慢慢挪移腳步鑽過藤蔓與藤蔓生長之間的空隙,或又突然要拔高身型,試圖去媒合蔓藤生長曲線所遺留下的空間,好不容易的才能再往前前進一毫。在柴山之中,我們潛行、我們蹲踞、我們宛如藤蔓般攀爬在地,我們是寸步難行。
一定存在著,拉普達的機器人園丁!
踏查林段的尾端,來到了軍事建築區-一條長約50公尺的隧道,通到另一方的碉堡陣地。這些堪稱雄偉的軍事建築就這樣子靜靜矗立,站在隧道洞口,尋幽探勝的心境油然而生,流轉的時間也恍若停息,人為建築批覆著自然綠意,我其實很喜歡這樣違和的靜謐,宛若《天空之城》拉普達,遺世而獨立,幻想著是否也會有稱職的機器人兵園丁,在幫忙照護、料理著這一方被遺棄的園地?
大自然的親暱,使得感動延續
唉呀,真美!這一天的踏查雖然讓大腿痠痛了四天,但直到如今回憶起來,仍然不禁感嘆,真美啊。是怎樣的魅力,能讓事隔已久的感動延續?我閉起了眼睛,細細再回憶,或許是一路原始,使得我們得要用身體的線條去磨合這座山稜,如此的不易,卻也如此的投契。走在稜上,我們與環境一路唱和,用耳朵聽著海浪的濤聲、用眼睛追尋著枝幹的蒼勁、身上的毛孔被大自然的氣息縝密的浸淫,原來呀原來,就是因為離大自然這麼的親暱,身體才會把這份感動深深地、狠狠地、牢牢地記進骨子裡。
P.S.學習的暫棲:
1.
文章偏向情感闡述,套用在每一風景名勝中似乎皆合理。理應在之後的踏查中,找尋柴山森林的量化數據與質性描述,能開始細細的品味腳下所踏的每一方寸土地之於柴山整體自然生態系的故事性與關聯性,懂得推敲柴山的地形、樹木的彎曲、滿地的落果的「果與因」,讓屬於柴山生態的真實數據與脈絡中的謎題能呈現其中,使文章添增柴山生態系的在地關聯性。
2.
旅程中儘管充滿著記憶與感動,但仍要用力的去「感受」!不單單只用心,更要用五感,用眼睛看、鼻子嗅、耳朵聽、手掌碰、嘴巴嚐(?),要再更深刻、更深刻些。
[2] 揭穿消波塊的神話http://taconet.pixnet.net/blog/post/33160327-%E6%8F%AD%E7%A9%BF%E6%B6%88%E6%B3%A2%E5%A1%8A%E7%9A%84%E7%A5%9E%E8%A9%B1
http://blog.yam.com/youngers/article/1333435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